扫一扫
手机下单

在线客服

匿名咨询

咨询电话

咨询电话
400-810-9006

返回顶部

后工业时代的出版印刷

画册定制-蚂蚁印 5309

画册定制-蚂蚁印 2018-05-31

画册定制-蚂蚁印 蚂蚁印

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应该还有一些普遍的儿时记忆,那时候的宣传画上,要表现“现代化”的时候,都会画着一排排的厂房和冒着黑烟的烟囱。那样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家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工业化,像苏联那样,到处都是冒着烟的工厂,这样才能代表中国的富强。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,我们用了短短的几十年,快速进入工业化。


可是,当河北省的钢产量都已经超过美国,我们却突然发现,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,而我们却面对着严酷的环境问题、能源问题。各个产业只能回过头来痛苦地搞逆工业化,去产能、搞创新、搞升级转型。


我们知道,一个吃不上饭的人,发财后很容易吃成个胖子,根源在于脑子里的短缺意识,而这个胖子要减肥也不那么容易,要对抗的同样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对饥饿的恐惧,从工业化转型到后工业化,是同样的道理。为什么产业转型困难,就是“工业化思维”在作怪。几十年来,我们的教育观念、产业政策、市场规则都是围绕着工业化展开的,工业化虽然已成过去,工业化思维还顽强地活在各个行业之中。


按需印刷的出版印刷方式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,是典型的后工业时代产物,代表着出版印刷的发展方向,在全球出版印刷领域的比重也确实是越来越高。2010年左右,按需印刷开始在国内出现,经历了一个快速膨胀的过程,但大家很快就发现,按需印刷并没有像国外那样马上被出版企业追捧,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高速发展,而是开始和传统印刷一块儿过起了苦日子,一个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就这样被生生地拉回到工业时代去了,宝宝们心里苦啊。


按需印刷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出版印刷方式,会催生出出版供应链的新模式,而不只是一种新的印刷技术。其实,按需印刷在国内和国外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:国外的出版业已经进化到后工业化时代,先有了上游的需求变革,后出现的生产技术升级去满足这种需求变革;而我们虽然同步引进了后工业化的生产技术,下游先升级了,而上游出版行业还停留在工业化思维里,很多出版企业没能理解按需印刷的本质,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不用制版的快速印刷技术而已。无论是什么产业,下游产业要反向去影响上游的需求都是太不容易的事儿了。


按需出版面对的阻力


首先是国家出版印刷管理政策法规。现行的出版印刷的管理法规,对于按需印刷和传统出版印刷是完全一样的,没有任何区别。委印单、委印合同那是一个都不能少。我们的出版印刷管理法规,几十年不变,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产物。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对于按需印刷已经是非常认可,但是一直也没有在制度法规方面对于按需印刷出台针对性的政策。


让按需印刷企业抓狂的是:传统印刷企业一个月接几十个订单,而按需印刷企业一天就要接几十个订单,如果真像国外的POD企业那样,每天接几千个订单也是正常的事。这两种印刷方式,订单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,如果每一个订单都要批委印单并立合同,无论是对于出版企业还是印刷企业,巨大的流程成本、时间成本都是难以承受的



但如果不这样,又要面临着文化执法的严厉处罚,属于违法。很多按需印刷企业在订单合规的问题上被迫游走在灰色地带。国内按需印刷企业不约而同地都在做“短版”,制度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按需印刷的发展。难道真应了那句话:“任何的创新都是从违法开始的。”


确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从最初的不屑一顾,开始接受按需印刷了,但是这种转变全都是伴随着各种观念的冲突。按需印刷企业一般都会先和出版企业的印务部门对接,而往往出版企业接受按需印刷最大的障碍也是印务部门,而且越是历史悠久的出版社,越是资深的编辑和印务老师,对按需印刷方式的接受程度就越低。

工业化思维在出版行业的体现


首先是对数量和规模的崇拜,好像少量多次的印刷生产方式是对作者和编辑的一种不尊重,都不用制版了,搞得那么快,失去了出版的一种仪式感。首印的数字,再版的印数是一本图书价值的标志,所以哪怕是仓库里已经是书山书海,也可以视而不见。



工业化思维在企业管理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精细分工。出版社的出版或印务部门只对出版物的质量和直接生产成本负责,而按需印刷从表面上看,单件的生产成本就是要高于传统印刷,而其优势是节约了仓储、物流和发行等供应链成本,而这与部门考核无关。很少有出版企业能够打破部门分工壁垒,将电子出版、印制、物流、发行等部门统起来看整个供应链的成本,按需印刷的结构性优势难以体现。这种机制表面上看起来,每个部门都尽职尽责,大家做得都对,但合起来就存在结构性问题。


其次,就是流程成本大,改进难原有出版行业的生产流程,包括做样书、审样签样到付印下单、收样、收货、入库,一直到对账、开票、结算,一个也不能少。整个流程是围绕传统印刷方式打造的,出版社的编辑、印务、库房、财务等各个部门实施多年,都已经习惯了。还是那个问题,按需印刷每个订单小,但节奏快,数量多。


同样印了10000本书,原来就一单,现在是100单和起来的数量,可流程一样。如果原有的流程不精简、不改进,不但按需印刷企业苦不堪言,边际成本极大,而且出版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逐渐也会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,最重要的是,按需印刷快速按需的优势已经被繁复的流程化于无形。


工业化时代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是中心化的,也就是生产者设计-生产-入库-分销压货-零售的过程。现在出版物的主流发行方式,还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模式,另外还有一个沿用多年的陋规-退书。也就是说,如果分销环节压货压多了,还可以免费退回出版社。


这样的机制下,出版社在推新书的时候,为了保证更多的面市机会,不错失任何的销售机会,就会在决定印数的时候宁多勿少,表面看上去没有库存,都发出去了,而实际上书并没卖出去,还在渠道中,过一段时间又退回来,重新形成了库存甚至直接废掉。所以,出版物发行模式不变,按需印刷的意义就不大。


最后,对于按需印刷企业本身,也存在着很多工业化思维的流弊。很多按需印刷企业本身就是传统印刷企业转过来的,从业者也大都来自传统印刷。虽然领导的思维开始转变,也花大价钱换装了全数字的生产设备,但内部的管理理念、人才观念、工作流程还都是原来的。所以,不客气地说,很多企业就是用数字印刷机的传统印厂。可以说,企业原来在工业化时代越成功,后工业化的转型就越困难。



总地来说,工业化思维是线性的,比如对直接成本的偏执,对制度成本、流程成本、时间成本这些系统性成本的选择性忽视。后工业化思维,因为现代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的加持,思维方式是离散的,极简主义的,去中间化的,更讲求从系统的高度去考虑问题,工业与服务业的边界已经模糊不清。


必须要承认,这个过程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。我们确实也发现,很多优秀的出版企业、印刷企业已经在这一轮后工业化思维转型的竞争中领先,我们越来越多听到出版企业开始放下身段做“知识服务”;越来越重视对出版供应链管理的研究,将内部数字资源、出版和发行部门进行整合管理;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饥似渴地进行信息化工程。


无论什么行业,在变革转型期,转变思维都比努力更重要,愿更多的出版人、印刷人拥抱后工业化时代。

画册定制-蚂蚁印 画册定制-蚂蚁印